2017年,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特大洪涝灾害的巨大挑战,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,着力推进产业融合、项目引领、城乡协调、绿色生态“四大发展”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扎实工作,奋发有为,推动全县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,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、质量不断优化,综合实力明显增强。
一、综合
初步核算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8.2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6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7.07亿元,增长5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44.78亿元,增长4.4%;第三产业增加值56.38亿元,增长9.2%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,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.4:36.2:42.4调整为21.1:34.9:44.0,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.6个百分点。一、二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.8%、23.7%和58.6%,分别拉动GDP增长1.2、1.6和3.9个百分点。
按常住人口计算,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932元,比上年增加3980元。全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.4%,与上年基本持平。
二、农业
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.73亿元,增长5.6%。其中,农业产值32.04亿元,增长7.5%;林业产值0.91亿元,下降19.0%;牧业产值7.28亿元,增长2.0%;渔业产值1.34亿元,增长4.9%;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.15亿元,增长10.5%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.49亿元,增长5.5%,其中,农业增加值22.2亿元,增长7.3%;林业增加值0.67亿元,下降19.4%;牧业增加值3.29亿元,增长1.5%;渔业增加值0.9亿元,增长4.7%;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.42亿元,增长9.9%。
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.33万公顷,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.2万千瓦,下降1.0%。农用化肥使用量(按实物量计)5.64万吨,增长1.3%;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14吨,增长1.7%;农药使用量(按实物量计)1020吨,增长0.8%。
2017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.32万公顷,下降0.6%;全年粮食总产量11.40万吨,下降3.0%;蔬菜产量30.14万吨,增长4.92%;水果产量49.97万吨,增长12.3%。全年出栏生猪21.92万头,增长1.7%;出栏牛2.07万头,增长5.6%;出栏羊6.44万头,增长6.19%;出笼家禽490.65万羽,下降1.2%;实现肉类总产量2.82万吨,增长1.5%;水产品产量0.95万吨,增长4.6%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5.26亿元,增长12.2%。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54.44亿元,增长13.8%。完成工业增加值22.82亿元,增长7.9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.8%,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.6%,拉动经济增长1.4个百分点。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8.71亿元,增长9.8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.6%。规模工业增加值分类看,轻工业14.80亿元,增长10.9%;重工业3.91亿元,增长5.7%。
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4.13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6%;利润总额1.35亿元,下降5.2%。实现销售产值54.18亿元,增长13.6%。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.5%。
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.96亿元,增长0.8%。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3.89亿元,增长11.1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2017年,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.81亿元,增长17.3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6.85亿元,增长48.2%;第二产业投资4.15亿元,下降5.7%;第三产业投资134.53亿元,增长17.6%。全年工业投资4.15亿元,下降5.7%;房地产开发投资5.16亿元,增长481.1%。
商品房销售面积20.93万平方米,增长25.0%,商品房销售额13.11亿元,增长596.3%。
五、国内贸易
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.50亿元,增长11.4%;分地域看,城镇零售额26.29亿元,增长11.4%;乡村零售额3.16亿元,增长11.1%。分行业看,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3.38亿元,增长11.6%;住宿和餐饮业收入额6.07亿元,增长10.5%。
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1.25亿元,增长18.2%;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.02亿元,增长20.9%;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4.15亿元,增长6.2%;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0.91亿元,增长27.0%。
六、交通、邮电
全县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.84亿元,增长4.2%。年末全县公路里程658.73公里。全年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7.17亿吨公里,增长9.1%。其中公路客货运周转量6.84亿吨公里,增长8.7%;水路客货运周转量0.33亿吨公里,增长16.5%。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4600辆,实有公共汽车营运数228辆,实有出租汽车48辆。
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.79亿元,增长68.6%。其中,邮政业务总量0.61亿元,增长43.7%;电信业务总量3.18亿元,增长74.4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.45万户,移动电话用户18.95万户,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.51万户。
年末全县共有4A级及以上旅游区(点)6家。全年共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,增长7.6%。全年旅游总消费达132.5亿元,增长12.4%。
七、财政、金融
201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.87亿元,增长8.3%。其中,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.72亿元,增长5.1%;实现税收收入4.48亿元,增长4.6%,占财政总收入比重65.15%;非税收入2.39亿元,增长16.0%,占财政总收入比重34.85%。全县公共预算支出19.95亿元,增长14.2%,其中,农林水事务支出3.15亿元,增长19.1%;科学技术支出0.04亿元,增长13.0%;医疗卫生支出2.29亿元,减少8.8%;教育支出4.67亿元,增长16.2%。
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7.93亿元,增长7.2%。其中,住户存款余额82.85亿元,增长8.6%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3.95亿元,增长11.3%。其中,短期贷款余额12.63亿元,中长期贷款余额51.32亿元。存贷比59.25%。
八、教育、卫生
全县有普通中学11所,小学88所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90人,小学专任教师1198人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2374人,小学在校学生数19786人。
年末全县卫生机构421个,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防疫站)1个,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73张,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325人,其中,执业(助理)医师466人。
九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年末,全县户籍总人口32.86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6.92万人;常住人口28.82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9.87万人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4.25%,比上年提高0.6个百分点。年度内常住人口出生率15.88‰,死亡率8.84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7.05‰。
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81元,增长10.8%。按地域看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86元,增长8.6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45元,增长10.0%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.35,比上年同期缩小0.03。
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1471万人,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86人,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22人,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0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5236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2.21%。
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597人,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359人,失业保险参保10720人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81884人,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51160人。
年末全县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2个,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76张。全县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338人,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7246人。
十、资源、环境、能源消耗
全县森林覆盖率64.7%。园林绿化总面积101.66公顷。
全县年总降雨量1704.2毫米。年平均气温为20.2℃。
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.22亿千瓦时,比上年增长8.1%。其中,居民生活用电1.90亿千瓦时,增长6.1%;工业用电0.83亿千瓦时,增长0.2%。
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7.9%;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.5%。
注:
[1]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。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,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。
[2] 地区生产总值、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。
[3] 常住人口指在阳朔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,以及户口在阳朔、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口。
资料来源:
户籍人口由县公安局提供,常住人口及交通邮电业务数据由自治区统计局反馈;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由国家统计局阳朔调查队提供;财政数据由县财政局提供;交通数据由县交通局、县公路局、县车管所提供;电话、移动数据由移动、电信、联通阳朔分公司提供;旅游数据由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;金融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阳朔县支行提供;教育数据由县教育局提供;卫生数据由县卫计局提供;就业、社会保障数据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;用电情况数据由县供电局提供;森林覆盖率数据由县林业局提供;园林绿化面积数据由县园林管理所提供。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