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山中只见藤缠树,世上哪见树缠藤;青藤若是不缠树,枉过一春又一春……”在记者观看《印象·刘三姐》演出当晚,阳朔的雨已经下了整整一天,空气中弥散着阴冷潮湿的水草味道。姑娘们动听的歌声伴随细密的雨丝飘洒在阳朔的夜空,又在漓江如镜的水面激起点点涟漪。这并不是一年中的旅游旺季,连绵数日的小雨又使夜间气温下降到20度,但《印象·刘三姐》能容纳3700人的剧场仍几乎满座,足以说明演出的魅力。据悉,《印象·刘三姐》于2003年首演,至今仍历久弥新,观众几乎场场爆满,已成为漓江之行的必选项目。
“因为是现在这种天气,观演人数往往并不多。国庆、春节、农历三月三是最火爆的,有时一晚连演四场还一票难求。”当地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由于市场需求持续向好,首演至今,除遇洪水等特殊情况《印象·刘三姐》演出从未停歇。据统计,截至去年底,累计演出5860场,共接待165万人次观演,累计销售门票162万张,为该地区创造了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。
除了票房带来的直接利好,《印象·刘三姐》还为阳朔吸引来大量额外游客,为阳朔及桂林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强大的拉动力。以此为契机,就业岗位增加了,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。《印象·刘三姐》演职人员中有200多人是来自阳朔周边的田家河、木山、兴坪等自然村的普通渔民。他们靠参演《印象·刘三姐》每年可创收1.5万~2万元。有的渔民手里有了余粮,还顺带做起餐饮、民俗,摇身变成老板,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
就连毗邻剧场的餐馆也成了直接受益者,他们把《印象·刘三姐》当做“晴雨表”,钻研出一套自己的生意经。“我们现在都是做晚上的生意,演出是7点开演。我们先看剧场大屏幕,了解今天要演几场,推算观众人数,以此为标准来备菜。”记者从附近一家餐馆的服务员口中了解到。除了晚餐,有时候这个小小县城的餐馆还要加班做夜宵,因为遇到连演四场的情况时,最后散场时间会超过12点。
另据记者走访了解,与《印象·刘三姐》项目同时启动的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,培养了大量参演的学生。他们大都是来自西南边远山区的孩子,在这里,在不必缴纳学杂食宿费用的情况下,他们每人每年还有1.5万元的纯收入。毕业后有的留校任教,有的被送往北京舞蹈学院进修,即便去找工作也变得容易,不仅自身价值得到提升,人生道路也得以拓展。
据悉,《印象·刘三姐》首演以来,阳朔旅游人数2003和2013年的数据分别是282万和1170万人次,后者较前者增长了三百多个百分点;夜晚留宿其中的人数更以数十倍计……由此可见,演出对当地经济产生了1:5的拉动效应!
这种基调下,至2015年,阳朔已成为广西首个旅游年收入突破百亿县;
2016年,阳朔已实现旅游总收入117.84亿元,又增长17.6%;
2017年,对阳朔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——《印象·刘三姐》票房年再创历史新高,全年累计门票销售162万张,票房总收入2.1亿元……
2018年的来临,标志着《印象·刘三姐》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。项目经营主体北京天创文投演艺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天创文投”)计划率先投入2亿元用于设备设施更新、项目升级、服务水平提升等。将依托公司在演艺界的渠道资源,扩大《印象·刘三姐》的IP影响力,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文创类二次消费旅游产品,深度挖掘文化内涵,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,让经久不衰的《印象·刘三姐》继续焕发新的生机。(据《中国网》)